随性的我

让自己像沙滩,多大的浪来了,也是轻抚着沙滩,一波波地退去。而不要像岩石,使小小的浪,也激起高高的水花。

大专法令,还适合吗?

又是一桩大学生受到大专法令对付的事件。

续北大、马大发生学生被援引《1971年大专法令》提控后,近日又有国大学生因在补选期间身现乌雪,而被控告参与助选活动,触犯了其中第155a条文,即学生做出或发表任何可以被合理诠释为支持或同情任何政党的行为与言论。

这则新闻一登报,随即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关注。无论是社会团体,或学生团体,无不为此事感到愤愤不平。马青和民青的代表更是异口同声地表示,有关当局应该立即撤销对该4名学生的控状,并立即修改不合时宜的法令内容。

1971年大专法令》的出现,可回溯到60年代的时期。当时的大学生不像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不只是限制于学术上,他们对当时社会所发生的课题如国内农民贫苦及缺乏土地耕种和一些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课题,都非常地关注。当时,一旦社会发生了任何对人民不利的问题,大学生们都愿意走出校园,陪伴人民一同奋斗,而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运动。由于当时的学生运动越滚越大,引起了当权派的注意,所以到了1971年的时候,政府通过了《大专法令》,全面改变了整个大马的大学风气。

回归正传,《大专法令》存在至今,也有29个年头了。它的存在,对大学生作出了多大的改变?又对整个大马的大学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这绝对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纵观现今在本地伫立大学,从1971年的2-3间,到至今的20多间,数量明显的大幅度增加。但是,反观培养出的大学生质量,却没有和数量成正比,反而每况日下。从前的大学生,是一群关心时事课题、了解国家动态、懂得本身权益和福利的国家资产,但是现时的大学生,除了一小群思想比较前进的人,其余大多数都是自求多福、自我封闭的孩子。身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很多大学生却不了解一个国家的运作,也不清楚每个国家政策的目的。更甚者,有些身边的大学朋友根本就不懂何谓新经济模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等社会关心的课题,实在叫人担忧。

人人都说,大学是社会的缩影。让人诡异的是,《大专法令》勒令所有的大学生不得参与任何与政治有关的活动,这岂不是限制了学生成为社会一分子的自由?在大学里,我听到一个很好笑的故事。一名大学生,在18岁的时候参与了国内的某个政治团体,但进入大学时,因《大专法令》的限制,而导致他必须退出政党,才能够继续他的学业。这就是《大专法令》的其中一向惹人争议的条文之一。21岁的小靓仔,可以自由的参与任何活动,包括政治活动,但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却如小学生般处处受到限制。如果所有的政治活动一概不能参与,那为何国家选委会还一直鼓励大学生多出来投票呢?难道排队投票,不算是政治活动?

其二,大学里的学生代表理事会(《大专法令》前为学生会),本来是一群被学生投选出来、为学生谋取福利及权益的代表。沦落至今,却成为了大学学生事务处的口舌,帮他们向广大的学生传达他们的新政策。而那一群学生代表们,本来是应该在学校新政策推出之前,与校方一同探讨到底新政策会为学生带来多大的影响,而在发现不公平或不利于学生的政策时,勇敢站起来反对的,却演变到现在的一班无牙老虎,对学校的种种政策诺诺称是,不敢有丁点的反抗。

以上两项只是整个《大专法令》里的其中条文。当大专生被限制于参与政治或捍卫福利的时候,他们就会渐渐地对这些课题缺乏兴趣,转而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学术上。这不只导致大学生在思维上无法突破自己,也间接的把他们训练成一群“事不关己,己不劳心”的份子。想象一下,当学生对国家发展毫无头绪,对民间课题一头雾水,对本身权益含糊不清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未来,岂不是让人憧憬?

法令的存在,本来是应该保护人民的。但是当一项法令已经不适合在用于现实社会的时候,就必须修改,甚至删除,不然就会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埋下一个很大的计时炸弹。大学生躲在大专法令的大雨伞下,就像一棵温室里的小花,永远都长不大,永远都如此渺小。

六弄咖啡馆



刚刚读完了藤井树的作品,《六弄咖啡馆》。

一个20岁的小生,本来有着美好的生活,很要好的知己,很美的伴侣,及疼她的母亲及外婆。但在一年内,他的母亲去世了,他的女友变心了,他突然觉得失去了一切。。。最后,他选择了放弃自己。而他剩下的唯一好友,帮他完成了他的遗愿,一件普通咖啡馆,却承载了许多的故事,一个笑声的故事。。。

六弄人生:

人生,像走在一条小巷中,每一弄都可能是另一个出口,也可能是一条死胡同。

生在一个与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

爱上了妳,是我人生的第二弄;

注定般的三百六十公里,是我人生的第三弄;

失去了妳,是我人生的第四弄;

母亲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

在这五弄里,我看不见所谓的出口,出现在我面前的,尽是死胡同。

该是结束的时候了,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再见,世界,是我人生的第六弄。

如果有哪位朋友觉得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落下感动的泪了,我极力推荐这本书。不经意的感动,从故事里的每一个字中,慢慢的散播。

第2届全国大专领袖峰会


近日出席了为期三,由宗乡亲慈善与教育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专领袖峰会》,收益不敢说良多,却不乏。三天的研讨课题都不时出现一些熟悉的字眼,如大专青年,大专法令,新经济模式,一个马来西亚的等等,而首要的主讲人也不乏一些国家的顶级领袖,如拿督斯里蔡细历,拿督斯里黄燕燕,丹斯里许子根,报业界名人郑丁贤,董总代表,一些知名律师等等,可谓阵容鼎盛。


不谈那些知名人士的谈话,因为你们肯定会觉得很闷,我写得也会很闷。那我们就谈谈这峰会里的两场辩论,第一场是由马大辩论组对垒博大辩论组的《一个马来西亚能不能促进国民团结》,第二场则是由蓝派(学生代表)对垒青派(学生代表)的《蓝派与青派,谁能更维护学生的福利、权益及自主权》。第一场的是世辩冠军(第11届冠军和第12届冠军)之争,高水平之余,却表达出人民对于一个马里西亚不同的诠释。一个大马在经实行两年,其效果大家有目共睹,除了到处都看到首相大人那一指向天的大型海报之外,也不时听到由一个马来西亚概念主办的活动。但是,宣传归宣传,我们更重视的是其效应。拥有如此大悬殊的种族比例,大马人民是否真的能够体现出一个大马的精神,还有待观察。当然,在短短两年内就想看到理想的效果是满难得,所以正方也难以提出有力的数据来显示一个大马真的奏效了。纯属友谊赛,没有输赢,一场和平的交锋。

第二场,辩题模糊,可谈内容广之又广,青派和蓝派之间的差异,在于蓝派能够与校方搭上,任何课题都可以和校方进行谈判或协商;而青派则苦如无门,无法与校方协商之余,唯有以更激进的方式如杯葛,示威等方式,企图引起校方的注意。经过这次的辩论,蓝派的确暴露了其内部问题,那就是蓝派没有一个系统化的阵线,在面对校方的时候,大家都以蓝派身份参与,但是当涉及到有关全国大专的课题的时候,蓝派就显得乱七八糟;青派则不同,青派的联盟稳固,且盟友界来自全国大专青派,所以一旦发生了全国性的课题,青派就能以联盟的姿态进行对外谈话。蓝派照顾学生的福利,但是青派却主张学生的自主权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当青派正在提倡校园民主精神的时候,蓝派却正在为如何替学生争取多一点的停车位而烦恼着。所以,身为蓝派及正方的我,觉得无论是蓝派或青派,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学生为主。


本来接下来是想讨论有关蓝派与青派的作风,但是由于懒惰,我决定把这课题带到下一次再写,哈哈

食品展览

去年年尾参观了不懂由哪个单位主办的食物展。拍了很多相片,但是现在才有时间放上来,嘿嘿。由于隔了一段时间,所以很多细节都忘了,多多见谅咯^^


不懂是什么比赛,只记得这六碟“艺术品”是由六家不同的饮食酒楼弄出来的。外观很美,不懂可不可以吃的,嘿嘿。





这些都是由本地各家饮食业公司所展出的产品,各式各样,颜色也很出众。也许你们可以叫这些展览品为食物,但我觉得它们比较像艺术品,如果叫我拿起刀叉去吃它们,心中肯定会泛起一股罪恶感,觉得本身正在破坏艺术品。
哈哈,展览结束。

随风而来

在这里,不会有约束;在这里,不会有怪物;在这里,也不用太多觉悟。。。

只要。。。

用心就好!